45钢主轴加工工艺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特性、加工精度、热处理要求以及经济性等因素。以下为典型加工工艺分析及关键步骤说明:
材料特性
45钢为中碳优质结构钢(含碳量0.45%),具有较高强度、良好切削性能和适中的淬透性。
锻件调质处理(淬火+高温回火)后硬度可达HRC20-30,综合力学性能优异,但热处理变形需重点控制。
工艺设计原则
分阶段加工:粗加工→半精加工→精加工,逐步提升精度。
合理安排热处理工序,平衡材料性能与变形风险。
基准统一原则,减少装夹误差。
下料:锯床或火焰切割,预留足够加工余量(单边余量通常3-5mm)。
锻造(可选):改善材料内部流线,提高力学性能;需控制终锻温度(≥800℃)避免晶粒粗化。
正火:消除锻造应力,细化晶粒,硬度约HB170-220,为后续切削加工做准备。
车削:使用普通车床或数控车床加工外圆、端面、中心孔,单边余量留1.5-2mm。
关键点:
中心孔需保证同轴度,作为后续加工基准。
粗车后安排去应力退火(600-650℃保温缓冷),消除切削应力。
车削:精修基准面(如中心孔),加工各轴段至接近最终尺寸,单边余量0.5-1mm。
铣削:键槽、平面等特征加工,留磨削余量0.2-0.3mm。
淬火:840-860℃水冷或油冷(视截面尺寸);
高温回火:500-600℃空冷,硬度达HRC22-28,兼顾强度与韧性。
注意:长轴类零件需垂直吊挂加热,减少弯曲变形。
精车:修正调质后变形,确保各轴段同轴度(IT7级精度)。
磨削:
外圆磨床精磨轴颈至IT6级精度(Ra 0.4-0.8μm)。
键槽、螺纹等局部特征采用数控磨床或专用工具加工。
高频淬火:对轴颈、齿轮安装位等耐磨部位局部硬化(硬度HRC50-55),需回火消除应力。
渗氮处理:提高表面硬度和疲劳强度(适用于高载荷主轴)。
超精磨/抛光:Ra≤0.2μm,降低表面粗糙度。
动平衡测试:针对高速主轴,残余不平衡量需符合G级标准。
探伤检测:磁粉或超声波探伤,确保无内部裂纹。
变形控制
粗加工后去应力退火,减少后续变形。
精加工采用小切深、高转速切削,降低切削力。
磨削时使用中心架或跟刀架支撑细长轴。
同轴度保证
始终以中心孔为基准,避免基准转换误差。
采用双顶尖装夹或数控车床一次装夹多工序加工。
表面质量提升
砂轮选择:45钢精磨宜用白刚玉(WA)砂轮,粒度60-80。
切削液充分冷却,避免磨削烧伤。
下料 → 锻造 → 正火 → 粗车 → 去应力退火 → 半精车 → 调质 → 精车 → 铣键槽 → 高频淬火+回火 → 粗磨 → 渗氮 → 精磨 → 抛光 → 动平衡 → 检验
45钢主轴加工需通过分阶段加工+合理穿插热处理平衡性能与精度,重点关注:
粗加工后的应力释放;
调质工艺参数优化;
精加工基准统一与变形控制。
实际生产中需根据船用锻件具体用途(如转速、载荷)调整工艺细节,如增加深冷处理或涂层工艺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