锻造船用锻件时,坯料的加热是整个锻造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,直接决定了锻件的内部质量、机械性能以及锻造过程的顺利进行。
船用锻件(如艉轴、中间轴、舵杆、连杆、大型法兰等)通常尺寸大、重量重,且对力学性能、耐腐蚀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。因此,其坯料加热需要精确控制。
以下是坯料加热的详细流程和要点:
一、 核心加热设备:工业炉
船用锻件坯料(通常是钢锭或大型钢坯)的加热主要使用大型工业炉,常见的有:
燃气/燃油室式炉:
原理:炉膛像一个封闭的房间,燃料(天然气、煤气、重油等)在炉内燃烧,通过对流和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坯料。
优点:结构相对简单,适用性强,可加热各种尺寸和形状的坯料,是锻造车间最常用的炉型。
缺点:炉温均匀性相对较差,能耗较高。
台车炉:
原理:炉底是一个可移动的台车,装料时台车开出,坯料用吊车装到台车上,然后台车开进炉内加热。加热完成后,台车再开出取料。
优点:非常适合加热超重、超大的坯料(这正是大型船用锻件的特点),装卸料方便。
缺点:炉门大,密封性稍差,热损失较大。
环形炉:
原理:炉底呈环形,缓慢旋转。坯料从装料口送入,随着炉底旋转一周后,从出料口取出,恰好完成加热。
优点:加热连续化,生产效率高,炉温稳定,加热均匀,氧化烧损少。
缺点:投资巨大,占地面积大,通常用于大批量、规模化的专业锻造生产线。
二、 加热过程的关键步骤与控制要点
加热不仅仅是把坯料烧红那么简单,而是一个严格控制的工艺过程。
1. 装炉
炉温:坯料需在低温(一般≤800°C)下“冷”装炉,以防止因热应力过大而产生内部裂纹。
摆放:坯料应垫高,与炉底保持一定距离,以保证受热均匀。坯料与坯料之间、坯料与炉壁之间需留有足够间隙,确保热气流畅通。
2. 加热阶段(核心环节)
加热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,尤其是对于大型钢锭:
预热阶段(低温阶段):
温度范围:从室温到~800°C。
目的:使坯料内外均匀地、缓慢地升温,消除由于温度不均产生的热应力,并防止因组织转变过快而产生组织应力。对于大型钢锭,这个阶段还能扩散氢元素,防止“白点”缺陷。
控制要点:缓慢升温,长时间保温。
加热阶段(高温阶段):
温度范围:从~800°C到锻造温度。
目的:快速将坯料加热到可进行锻造的塑性最佳温度。
控制要点:在确保坯料心部也热透的前提下,可以加快升温速度。炉温可以设定得比目标锻造温度稍高一些(通常高50-100°C),以提高效率,但需避免坯料局部过热。
均热阶段(保温阶段):
温度范围:在锻造温度下保温。
目的:使坯料内外温度均匀一致,消除热透后坯料内部的温度梯度。这是保证锻造质量的关键,如果心部温度不够,锻造时会发生“锻不透”的现象,导致内部缺陷。
控制要点:保温时间取决于坯料的材质、截面尺寸和装炉量。经验法则通常是每100mm截面直径(或厚度)保温1小时左右。
3. 出炉锻造
一旦均热完成,应迅速将坯料从炉中取出,送往锻造设备(水压机或锻锤)进行锻造。
操作要快,以减少坯料在输送过程中的温度下降(温降),确保在最佳的锻造温度范围内完成变形。
三、 核心工艺参数
锻造温度范围:
始锻温度:开始锻造的最高温度,一般低于材料熔点100-200°C,以防止过热和过烧。例如,碳钢的始锻温度通常在1150-1250°C之间。
终锻温度:停止锻造的最低温度。终锻温度过高,晶粒会继续长大变粗;终锻温度过低,则塑性差,容易锻裂。例如,碳钢的终锻温度通常在750-800°C之间。
加热速度:主要由预热阶段的升温速度控制,取决于钢种和坯料尺寸。
加热时间:从装炉到出炉的总时间,由预热、加热、均热三个阶段的时间总和决定。
四、 必须避免的加热缺陷
过热:加热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停留时间过长,导致晶粒粗大,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。可通过正火等热处理补救。
过烧:加热温度接近熔点,导致晶界氧化甚至熔化,材料完全报废,无法挽回。
氧化和脱碳:坯料表面与炉气反应生成氧化皮(铁皮),造成金属损失和表面粗糙;表面碳元素被烧掉,导致表面硬度下降。可通过控制炉内气氛(如采用保护气氛)来减轻。
内部裂纹:加热速度过快,特别是对于导热性较差的合金钢和大截面坯料,内外温差过大产生巨大热应力所致。
总结
锻造船用锻件时,坯料的加热是一个精细化、自动化控制的过程。现代大型锻造车间通常采用计算机控制的台车炉或环形炉,通过热电偶实时监测炉温和坯料温度,严格按照预设的加热曲线(规定了各阶段的温度、时间和速度)执行,确保坯料热透、均匀且无缺陷,从而为锻造出高质量、高可靠性的船用锻件奠定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