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船用锻件(如艉轴、中间轴、舵杆、连杆等)的锻造毛坯和粗加工之间,确实存在一系列至关重要的工序。这些工序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材料性能、消除内部缺陷、便于后续加工并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。
以下是通常需要经过的关键工序,按典型的工艺流程顺序排列:
核心关键工序
冷却 (Cooling)
目的: 锻造后,锻件温度极高(通常在800-900°C以上),其内部组织是粗大的奥氏体。必须通过控制冷却速度,使其转变为正常且均匀的组织(如珠光体和铁素体)。
方式: 根据材料和要求,冷却方式不同。
空冷 (Air Cooling): 对于低、中碳钢和低合金钢,通常在静止空气中自然冷却。这是最常用的方式。
坑冷 / 砂冷 (Pit Cooling / Sand Cooling): 将锻件放入保温坑或埋入沙子、石灰、炉渣等隔热材料中缓慢冷却。目的是减小内外温差,防止白点和内部裂纹,常用于合金元素较多、截面较大的锻件。
炉冷 (Furnace Cooling): 将锻件立即放回加热炉中,随炉缓慢冷却。这是冷却速度最慢的方式,用于高合金钢、特殊高性能钢,以消除内应力和获得所需的金相组织。
热处理 (Heat Treatment)
这是锻造和粗加工之间最核心、必不可少的工序。 其目的是为了:
消除锻造应力: 锻造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会导致后续加工变形甚至开裂。
细化晶粒、均匀组织: 锻造可能造成组织不均匀、晶粒粗大,通过热处理可以使其均匀细化,为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。
降低硬度: 使其易于进行粗加工(车、铣、刨等)。
改善切削性能: 获得适合机械加工的金相组织(通常是片状珠光体)。
主要工艺:
正火 (Normalizing): 将锻件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以上(Ac3或Acm以上30-50°C),保温一段时间后,在空气中冷却。这是船用碳钢和低合金钢锻件最常用的预备热处理工艺,能有效细化晶粒、均匀组织、消除应力。
退火 (Annealing): 加热到适当温度,保温后缓慢冷却(通常是炉冷)。主要用于高碳钢、合金钢或形状复杂的锻件,软化效果比正火更好,但生产周期更长。
调质 (Quenching and Tempering): 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综合机械性能(强韧性)的船用锻件(如某些高强度舵杆),可能会在粗加工前直接进行“毛坯调质”(淬火+高温回火),为粗加工提供良好基体,并在精加工后不再进行整体热处理,只做去应力退火。
表面清理 (Surface Cleaning / Descaling)
目的: 去除锻件在加热和锻造过程中表面形成的氧化皮(铁磷)。厚厚的氧化皮会加速刀具磨损,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。
方式:
抛丸/喷砂 (Shot Blasting / Sand Blasting): 最主流和高效的方法。利用高速弹丸流冲击锻件表面,彻底清除氧化皮和锈迹,同时还能起到消除表面微小应力、产生表面压应力的作用,有利于提高疲劳强度。
酸洗 (Pickling): 使用酸液(如硫酸、盐酸)浸泡腐蚀掉氧化皮。清理更彻底,但可能产生氢脆风险(对高强度钢尤其需要注意),且环保要求高,现在应用较少。
机械清理: 如钢丝刷、砂轮打磨等,用于局部或小批量清理。
检验 (Inspection)
在进入粗加工前,必须对预处理后的锻件毛坯进行检验,确保其满足后续加工的要求。主要包括:
外观检验: 检查表面是否有裂纹、折叠、重皮等锻造缺陷(通常在表面清理后更易观察)。
尺寸检验: 检查毛坯的轮廓尺寸、余量是否在图纸要求的公差范围内。
硬度检验: 非常重要! 在锻件不同部位抽查布氏硬度(HB),确保其硬度值均匀且处于适合粗加工的范围内。如果硬度过高,会严重磨损刀具甚至无法加工。
无损检测 (NDT): 对于关键件,如船舶的轴类、舵杆类锻件,通常要求在粗加工前进行超声波检测 (Ultrasonic Testing),以发现毛坯内部的宏观缺陷(如夹杂、气孔、缩孔残余、内部裂纹等)。在粗加工前发现内部缺陷可以避免更大的浪费。
总结与典型流程顺序
一个典型的船用锻件在锻造后、粗加工前的工艺流程如下:
锻造完成 → [控制冷却] → [热处理(正火/退火)] → [表面清理(抛丸)] → [检验(外观、尺寸、硬度、UT)] → 转入粗加工工序
这些工序环环相扣,缺一不可,共同保证了船用锻件——这些 often 关乎船舶航行安全的关键部件——拥有稳定可靠的内部质量和机械性能,为后续的机械加工和最终服役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