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级社入级工厂

132-8350-6666

新闻资讯
分类
新闻资讯
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

大型船用锻件余热淬火技术

2025-08-08 10:00:11 43

大型船用锻件(如曲轴、舵杆、推进轴等)在锻造后的余热淬火(Direct Quenching或Forging Heat Treatment)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热处理工艺,通过利用锻造后的残余热量直接进行淬火,省去重新加热的步骤。以下是该技术的核心要点:




1. 工艺原理

· 

余热利用锻件在终锻温度(通常900~1000℃)时直接淬火,避免二次加热,节省能源。

· 

· 

组织细化:高温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,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,提高强度和硬度。

· 

· 

节能降耗:减少传统淬火所需的重复加热环节,降低能耗20%~30%

· 




2. 关键工艺参数

· 

终锻温度控制:需高于材料再结晶温度(如碳钢>850℃),确保奥氏体均匀化。

· 

· 

淬火延迟时间:锻后至淬火的间隔时间需短(通常<60秒),防止析出先共析铁素体。

· 

· 

冷却介质:根据材料选择水、油或聚合物溶液(如船用高强钢多用水淬)。

· 

· 

冷却速率:需超过临界冷却速度,避免珠光体转变(如低合金钢需>30℃/s)。

· 




3. 适用材料

· 

典型钢种:

· 

碳钢(如AISI 1045

低合金钢(如34CrMo442CrMo4

高强船用钢(如EH36FH40等)。

· 

高合金钢需谨慎:易因高淬透性导致开裂,需调整工艺。

· 

船用锻件



4. 工艺优势

· 

节能环保:减少加热炉使用,降低CO₂排放。

· 

· 

性能提升:锻后直接淬火可细化晶粒,提高强度(屈服强度提升10%~20%)。

· 

· 

缩短周期:整合锻造与热处理工序,缩短生产时间。

· 




5.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

· 

温度均匀性:大型锻件截面温差大,需优化淬火槽设计(如喷淋+浸渍复合冷却)。

· 

· 

变形与开裂:

· 

控制终锻温度波动(±20℃内);

采用预冷或分级淬火(如先空冷至800℃再水淬);

后续及时回火(200~600℃消除应力)。

· 

组织控制:通过合金设计(添加CrMoV等)提高淬透性,避免软点。

· 




6. 质量检测

· 

硬度与金相:检测表面/心部硬度(如船用轴类要求HB 250~320),观察马氏体比例。

· 

· 

超声波探伤:确保无淬火裂纹(符合ISO 148ASTM A388标准)。

· 

· 

力学性能:拉伸、冲击测试(如船级社要求的-20℃夏比冲击功)。

· 




7. 应用案例

· 

船用曲轴:锻后余热淬火+高温回火,获得回火索氏体组织,满足高疲劳强度要求。

· 

· 

舵杆锻件:采用水-空交替冷却,减少变形,硬度梯度控制在HRC 5以内。

· 




8. 行业标准

· 

规范参考:

· 

ABS(美国船级社)、DNV(挪威船级社)对锻件热处理的要求;

ISO 630《结构钢》或EN 10250《锻钢件通用标准》。




通过优化余热淬火工艺,大型船用锻件可实现高性能与低成本生产的平衡,但需严格监控工艺参数以避免缺陷。实际生产中常结合数值模拟(如DEFORMANSYS)预测温度场和应力分布,进一步降低风险。

 

 锻件